第三季首播收視全國第一,冠軍節目如何切中觀眾軟肋?
2017年的第一個周末黃金檔,東方衛視攜手歡樂傳媒聯合出品、優酷視頻平臺全網獨播的《歡樂喜劇人》第三季取得開門紅,以1.848%的收視率位列全國衛視周末檔第一。
節目走到第三季,開始回歸喜劇作為文化產品的本質,審視喜劇內核: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寬闊的視野,擁抱多元文化;以更敏感的文化嗅覺、更自覺的意識引領,抓住時代脈搏。
常遠喜劇作品《圣誕快樂》
中西合璧玩起來!
曾幾何時,南方和北方的喜劇作品之間橫亙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從《歡樂喜劇人》第一季開始,這個舞臺就成為打破對峙局面的伊甸園。
第三季首期《歡樂喜劇人》中,常遠選擇了西方世界戰場為故事背景,演繹了圣誕節休戰的故事,引發了觀眾對“戰爭與和平”這個世界話題的思考。
半搞笑的英文臺詞,精致的舞臺道具、演員們的細節演繹,都傳遞了濃郁的異國風格。
張小斐喜劇作品《暴走街區》
張小斐在競演中扮相借用“暴走蘿莉哈莉·奎因”這個好萊塢IP。雖然故事與原著無關,只是借用了人物形象和關系,再配以“嘻哈之王”埃米納姆的歌曲,嘗試將中西文化合璧。
在網絡語境中尋找時代特征
已經到了2017年,“80”后、“90”后成為了觀眾中不可忽視的大多數。
喜劇作為貼近生活的表演形式,必然要順應時代潮流。
首期節目中張子棟的作品,就是從網絡流行的“梗”入手,把“秀恩愛”“撒狗糧”等網絡用語進行了戲劇性、喜劇化地演繹。講述這一時代年輕人面臨的情感與社會交際的困惑。
張子棟喜劇作品《要愛,不要傷害》
拓展喜劇視角
國際化、時代感元素的融合在舞臺上并不少見。
話劇場里常年上映著海外名劇與現代元素豐富的先鋒實驗話劇。
即便是傳統曲藝形式,靠著大量融合時代語匯得以讓相聲俘虜了大批年輕觀眾。
《歡樂喜劇人》第三季首播依舊延續強勢,在周末所有綜藝檔里拔得頭籌,但是喜劇綜藝大量爆發引發的創作枯竭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放眼國際,著眼時代,才能從更廣袤的土壤挖掘靈感。
文松喜劇作品《你好!打劫》
迅猛發展的社會中,中老年人越發難以懂得年輕在說什么、想什么,年輕一代也難以用自己的表達方法和長輩溝通。
在雙方的自說自話中,越走越遠。
在喜劇綜藝這種老少咸宜的平臺里,給年輕文化一個發聲的渠道,讓中老年觀眾理解兒孫輩的想法,讓年輕人的價值觀有表達的機會。
郭麒麟、閻鶴祥相聲作品《我要戀愛》
在第三季《歡樂喜劇人》中,國際化喜劇元素的首次嘗試和緊跟時代變遷的創作意識又一次刷新了觀眾對喜劇的認知。
如何繼續去糟取精,從國際化和新事物中提煉正能量,將是下一步對這些年輕喜劇人,也是對節目的考驗。